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中国—东盟区域国别研究院简介
2010年5月,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95年设立的广西民族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中国—东盟区域国别研究院由2004年成立的中国—东盟研究中心更名而来。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中国—东盟区域国别研究院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模式运行。原外交部长李肇星担任学院首任名誉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委员会委员兼国际问题研究学部召集人、中国东南亚学会会长、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广西首批八桂学者、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讲席教授庄国土兼任学院首任学术院长、原广西民族大学校长何龙群担任首任院长。现任院长为广西民族大学校长韦仕珍教授。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东盟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为覃秀红教授。
一、学院定位
东盟学院的设立,是为了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开展东盟学术研究和政策及信息咨询服务,推进广西及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国际交流以及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培养面向东盟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国际化专门人才,发挥广西在国家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作用。东盟学院定位为学术研究型政府培育学院,发展目标是致力于建构学术理念、创设学术流派、追求学术个性、打造学术品牌、培养学术队伍,建设成为学科综合、管理先进、水平一流、富于活力并可持续发展的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东盟研究基地,以学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5.24%,教授/研究员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1.9%。学院设有全国首支东盟国家非通用语种信息员队伍,现有9人,致力于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咨询服务。学院以“固定岗、柔性岗、兼职岗”三岗结合的方式广纳贤才,建立了一支近百人的兼职研究人员队伍。
三、学科建设
学院现设有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国际关系”“东盟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国别与区域研究”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2012年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以来,学院以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协同培养为路径,致力于输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截至2025年6月,共有202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他们正逐渐成长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2021年,自主设立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国家博士研究生奖学金,面向东盟国家招收博士研究生,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实现新突破。2022年12月,学院牵头建设的“区域国别学”获批自治区学位办新增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立项建设,学院的学科建设正向提质升级踔厉奋进。
四、科研机构
东盟学院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科研平台,基本覆盖了东盟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自治区重点培育智库中国—东盟区域国别研究院、教育部首批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东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广西海外华侨华人研究基地、广西留学人员建言献策基地等5个省部级平台;以及中国—东盟地区安全与反恐战略研究院、中国—东盟海上安全研究中心、东南亚移民与华侨华人研究中心、菲律宾研究中心、文莱研究中心、老挝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
五、学术研究
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累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面向全社会招标科研项目150多项,出版著作7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学院设有常规出版物《东盟黄皮书》《东盟参考》等,《东盟高等教育研究丛书》《东盟法律制度研究丛书》《八桂学者丛书》《中国—东盟研究丛书》《东盟经贸关系研究丛书》等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院高度重视学术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建设和完善政策咨询服务体系。近5年来,共有90多份报告获上级部门采纳,其中有70多篇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采纳或肯定性批示。
六、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推进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加强与东盟国家为主体的全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泰国清迈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泰国国立法政大学、越南胡志明市国家大学、越南东盟—中国研究中心、老挝国立大学、文莱达鲁萨兰大学、菲律宾大学、印度尼西亚阿赫玛•达兰大学、印度尼西亚国立巴查查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柬埔寨皇家科学院、日本北九州大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等16所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主办、承办或协办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论坛、东盟发展论坛暨黄皮书发布会、中越政党关系研究高端论坛、中国—东盟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澜湄“多国多园”合作交流研讨会和中国—东盟研究生论坛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外学术会议。
七、社会服务
学院主动服务社会。充分利用学校东盟国家非通用语种的优势以及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建设权威的东盟信息平台,为全社会提供高效的多元化服务。学院设有东盟图书资料中心,致力于建设国内最全面、最权威的东盟问题研究资料库。学院成立培训中心,以“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对接东盟”为发展定位,依托学校的平台优势和人才资源,组织开放式、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训班,共培训学员2万余人,在广西乃至全国及东盟国家产生了良好影响。
八、创新机制
学院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建设原则,聚集国内外一流东盟学专家,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打造一流研究平台,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坚持承接发展的原则,以东盟研究为主体,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和咨询服务,与学校相关学院互相支撑,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与国内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全方位合作,“政、用、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拓展东盟研究领域;坚持机制体制创新的原则,形成队伍建设、学术研究与服务以及人才培养创新的机制体制。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达观致远、立德立言”的院训,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东盟区域国别研究重镇,为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2025年10月15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