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加坡《海峡时报》11月12日报道,汇丰银行东盟地区首席数字官Shayan Hazir表示,随着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日益深化,新加坡金融科技市场的规模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翻倍增长。Hazir认为,新加坡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的总投资价值有望在未来三年内达到100亿美元(132亿新元),高于2022年的约41亿美元。同期,金融科技公司的数量也有望翻番,增至约3000家。
2023年,汇丰银行在Elevandi(新加坡金管局下属非营利机构,旨在促进金融服务领域的科技和创新的国际合作)举办的论坛上提出了实现高达100亿美元投资的目标。2024年10月30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成立全球金融与技术网络(GFTN)取代Elevandi。Hazir表示:“我们必须集结整个金融行业的力量,以实现新加坡的宏伟蓝图。”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形式有很多种。银行可以购买金融科技公司的股权以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或建立联盟共同开发产品,同时满足金融科技合作伙伴的运营资金需求。例如,总部位于新加坡的金融科技公司Validus最近根据汇丰银行的东盟增长基金战略从汇丰银行获得了高达5000万美元的贷款,旨在支持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的发展。2020年,星展银行与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Doxa联手推出Doxa Connex,这是新加坡建筑行业首个自动化供应商采购到付款解决方案。汇丰银行已在全球范围内对50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进行了投资,其中8家位于亚洲。新加坡被视为该地区领先的金融科技投资的热点国家之一,其它银行可以投资更多的金融科技公司。
自2018年新加坡本地金融科技行业投资额仅约5亿美元以来,该领域已实现迅猛增长。新加坡拥有约1,500家注册的金融科技公司,是东南亚最大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已崛起为挑战美国和英国等全球领先金融科技中心的有力竞争者。然而,面对可能连续第二年遭遇资金短缺等问题,Hazir提出,银行应深入探讨在巩固金融业最具创新性和增长最快的部分,以及推动整体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全球咨询公司毕马威(KPMG)在其2024年上半年《金融科技脉搏》(Pulse of Fintech)报告中表示,全球总投资额从上半年的623亿美元减少至519亿美元,为2020年上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筹集了5.2289亿美元,而2023年下半年筹集了7.901亿美元。随着全球通胀加剧和利率上调,投资者的资金在2022年底开始出现枯竭。然而,随着通胀的缓解和各国央行降息政策的实施,融资寒冬或将结束。咨询公司麦肯锡认为,鉴于金融科技公司在全球银行业净收入中仅占5%,其增长潜力巨大。麦肯锡预测,到2028年,全球金融科技收入将翻一番,达到4000亿美元以上。毕马威的报告称:“市场对2025年持乐观态度,预计金融科技领域的大量交易将有望重振投资格局。”尽管如此,融资只是金融科技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Hazir表示,尽管大多数公司都有出色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但他们缺乏将其商业化和营销的经验。金融科技公司通常面临实现规模化和扩大覆盖范围、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及建立稳定收入来源的挑战。
银行也面临自己的问题和挑战。尽管银行能够以最低成本获取资金——即客户存款——并拥有一支庞大的、经验丰富的团队来负责运营、营销和合规,但它们的规模本身就限制了灵活性、创新速度和敏捷性。这些特性恰恰是金融科技公司在过去十年中用来推动数字优先金融产品需求的关键因素,而网络和移动设备是这些产品的主要交付渠道。Hazir表示,银行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完成工作需要时间。因此,过去几年,非接触式支付、网络和手机银行成为了必需品,全球许多银行越来越重视与金融科技公司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和联盟。(编译:陈珂 初审:卢秋莉 责编:杨静林 复审:陈丙先 终审:覃秀红)